更新時間:2022-01-04 22:11:57點擊:
一、中國茶歷史
1、概況版
發(fā)乎神農(nóng):從生煮羹飲到原始綠茶;
興于隋唐:從比屋之飲到禪茶一味;
盛起宋元:從散茶方興到玩茶盛行;
煥然明清:從炒青當(dāng)?shù)赖角屣嬛L(fēng)。
2、形式/工具版
煮:陶器等;
煎:風(fēng)爐等24器;
點:建盞等;
泡:蓋碗、紫砂壺等。
3、作用版
藥用:解毒之功效;
食用:茗粥飽腹;
飲用:品茶盛行;
風(fēng)俗:婚嫁祭祀等。
4、工藝版
曬青:魏晉南北朝;
蒸青:唐朝;
龍團鳳餅:宋朝;
蒸青散茶:宋元朝;
炒青散茶:明清,中國六大茶類誕生。
5、歷史版
5000年前:神農(nóng)嘗百草,得茶解之;
3000年前:開始栽培茶樹,茶葉開始發(fā)展為食用;
2300年前:茶葉開始由食用、藥用過渡為飲用;
2000年前:茶葉開始商業(yè)化;
1500年前:方便運輸,開始將茶葉壓制成餅狀;
1200年前:唐代經(jīng)濟發(fā)展,茶葉開始興起;
1000年前:改善泡茶技藝,更加注重水質(zhì)和器具;
700年前:朱元璋“廢團茶、興葉茶”,加速茶葉發(fā)展;
600年前:制茶工藝的進(jìn)步,其他茶類陸續(xù)誕生;
300年前,中國茶風(fēng)靡世界,獨步世界茶市;
二、中國茶
1、六大茶類:綠茶、白茶、黃茶、青茶(烏龍茶)、紅茶、黑茶。
2、再加工茶:花茶、養(yǎng)生茶、萃取茶、含茶飲料。
綠茶:
①曬青(滇綠、川綠等)
②蒸青(煎茶、玉露等)
③炒青(西湖龍井、碧螺春等)
④烘青(黃山毛峰、太平猴魁等)
青茶(烏龍茶):
①閩北(大紅袍、 肉桂等)
②閩南(鐵觀音、黃金桂等)
③廣東(鳳凰單從、鳳凰水仙等)
④臺灣 (文山包種、東方美人等)
黑茶:
①安化(安化黑茶等)
②湖北(湖北老青茶等)
③四川(南路邊茶、北路邊茶等)
④滇桂(普洱茶、六堡茶等)
紅茶:
①小種紅茶(正山小種等)
②工夫紅茶(祁門/滇紅工夫等)
③紅 碎 茶(碎茶、未茶等)
黃茶:
①黃芽茶(君山銀針/蒙頂黃芽等)
②黃小芽(北港毛尖溈山毛尖等)
③黃大芽(霍山黃大芽、廣東大葉青等)
白茶:
①白芽茶(白毫銀針等)
②白葉芽(白牡丹、壽眉等)
三、物質(zhì)含量
1、鮮葉物質(zhì)含量
水分:75%-78%;
干物質(zhì):22%-25% 有機化合物和無機化合物
2、有機化合物
蛋白質(zhì):20%-30% 主要是谷蛋白等;
氨基酸:1%-4% 已發(fā)現(xiàn)26種;
生物堿:3%-5% 主要是咖啡堿等;
酶:主要是氧化還原酶等;
茶多酚:18%-36% 主要是兒茶素等;
糖類:20%-25% 主要是纖維、果膠等;
有機酸:3% 主要是蘋果酸、檸檬酸等;
類脂:8% 主要是脂肪、磷脂等;
色素:1% 主要是葉綠素、胡蘿卜素等;
芳香物質(zhì):1%以下 主要是醇類、醛類等;
維生素:1%以下 主要是維生素C、A等;
其它。
3、無機化合物
水溶性部分:2%-4%;
水不溶性部分:1.5%-3%。
四、滋味來源
1、鮮感:氨基酸類、茶黃素等與咖啡堿結(jié)合后的絡(luò)合物;
2、甜感:可溶性糖類、帶甜味的氨基酸;
3、苦感:咖啡堿、茶葉堿、可可堿、兒茶素等;
4、澀感:兒茶素及黃酮類等多酚類化合物。
五、沖泡方法
1、沖泡要素:水溫/出湯
綠茶:低溫泡綠茶才是王道,80℃左右,入手出湯。
白茶:高溫泡白茶,香高味又濃,85℃左右,5s出湯。
黃茶:黃茶低溫對待,千萬別悶蓋,85℃左右,入手出湯。
青茶:青茶高溫沖泡,定點注水,90℃左右,5s出湯。
紅茶:紅茶一道抹紅,溫度最講究,90℃左右,5s出湯。
黑茶:黑茶柔情善待,為它凈好身,95℃左右,10s出湯。
2、沖泡器具
蓋碗:適用六大茶類;
玻璃杯:適用觀賞性沖泡,不建議飲用沖泡;
紫砂壺:建議沖泡烏龍茶,突顯茶香;
煮茶器:建議安化黑茶、熟普、老白茶。
3、注水要素
高沖:水流在空氣中降溫較多,水與茶葉激蕩較強;
低沖:水流在空氣中降溫較少,水與茶葉激蕩較弱;
水粗:水注滿壺的時間短,沖到壺里的水溫高;
水細(xì):水注滿壺的時間長,沖到壺里的水溫低;
單邊定點:沿著壺的邊緣注水,水流不直接接觸到茶葉;
正中定點:對著壺的正中注水,即直接對著茶葉沖擊;
螺旋注水:從壺的邊緣向著壺的中心旋轉(zhuǎn)注水;
環(huán)圈注水:注水時水線沿杯面旋滿一周,回歸出水點。